欢迎访问山东都市网  今天是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

又双叒降息了,预定利率3%的保险新产品还能卖多长时间?

来源:慧保天下

又双叒降息了。

91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全国性商业银行集体更新的人民币存款利率表,进一步下调利率:

一年期整存整取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1.55%,二年期整存整取利率下调20个基点降至1.85%,三年期和五年期整存整取利率下调25个基点,分别至2.2%2.25%。活期存款、三个月、六个月整存整取利率保持不变。

这已经是全国性商业银行今年以来第二次下调存款挂牌利率,也是自20229月至今的第三轮降息——上一次仅仅是在3月前,即6月初,而最新一轮降息,相较6月初的力度要更大,且主要针对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

近年来,由于步入降息通道,人身险行业对于利差损风险的忧虑与日俱增,近期,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行业不仅下架了预定利率3.5%的普通型产品,改为销售预定利率3.0%的普通型产品,还下调万能险的保底收益率至2.0%,与此同时,为全面压降负债成本,还拟在银保渠道开展报行合一,控制银保小账,降低人身险企实际手续费用支出水平……

一系列组合拳刚刚开打,银行降息又紧随而至……明确的降息预期下,人们开始新一轮预测:预定利率3.0%的产品还能卖多长时间?降息不断,未来还能卖什么产品。

01

银行三次降息,预定利率3%产品会否再度迎来炒停售?

因为步入降息通道,且资本市场不振,银行理财、公募基金等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显著下滑。越是不确定的市场环境,消费者越是需要确定性的收益,相较之下,收益稳健,且依然承诺刚兑的人身险产品,尤其是固定收益的传统型寿险、年金险产品在理财市场上备受欢迎。保险产品所谓的逆周期属性在此时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尤其是,预定利率3.5%产品将要停售的消息,从一季度一直传至7月底,炒停售所带来的急迫感,更是给传统型保险产品热销再添关键一把火。

从上表所列上市险企的寿险业务新单保费增速可以看到,上市寿险公司新单保费在上半年均实现了正增长,且除太保寿险外,均实现了同比两位数以上的增速。

受新单保费快速增长的影响,2023年上半年上市寿险公司新业务价值也实现显著增长。从增速来进行排序:

中国人保66.8%>中国平安32.6%,如2022年上半年按调整后精算假设为同比45.0%>中国太保31.5%>中国太平(28.5%>中国人寿19.9%>新华保险17.1%)。

7月结束,人身险产品终于步入切换期,传统型寿险、健康险预定利率纷纷降至3%,万能险保底收益降至2%,与此同时,保底收益2.5%的分红险也开始更多受到保险公司的推崇。

产品切换,给人身险行业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人身险公司新单保费增速一度直线下滑,好在不少人身险公司利用上半年的难得机遇,基本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甚至全部的业绩,所以人身险公司普遍都对眼下的调整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不少公司利用市场的调整期,一边观望市场进展,一边将重心转向代理人队伍增员培训等,为下一次的业务高峰做好准备。

原本,各类分析就预测,即便下调了预定利率,人身险产品相对于其他理财型产品的优势依然存在,再加上代理人、银保渠道队伍人力、产能的提升,下半年依然能取得不俗的业绩。

而如今,降息又至,无疑又会进一步拉大人身险产品与其他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差距,再度凸显人身险产品的逆周期属性

因此有业内人士预测,一旦利率继续下滑,而资产端又没有显著变化的话,压降人身险行业负债端成本仍将是未来的重要工作之一,不排除再度要求险企压降预定利率。

每一次的预定利率下调都难免出现炒停售,刚刚结束预定利率3.5%产品向3.0%产品的切换,而预定利率3.0%产品又能卖多久,伴随利率快速下调,会否再度出现炒停售……这些都是未知数。

02

资产端承压,投资收益下滑,部分险企陷入增收不增利怪圈 

降息消息频出,金融业高度关注并产生了诸多讨论。而对于保险业而言,降息引发更多的是负债端的正面联想,诸如银行降息了,保险产品在理财产品市场更有竞争力了

然而,在保险公司资债联动的经营模式下,降息给保险业带来的影响是系统性的,在降息对负债端的减压效应外,还应看到降息对资产端的加压作用——利率下行时代,保险业难以独善其身,降息势必挤压保险公司的利差空间,甚至招致巨大的利差损风险。显然,过度依赖利差的经营模式也不可持续。

上半年上市险企数据就很好的体现了什么叫做负债端与资产端的冰火两重天”——负债端一路高歌猛进,与此同时,资产端却由于种种原因,严重承压。纳入统计的6家上市险企中,净投资收益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总投资收益率也大多出现下滑。

数据显示,受投资收益率下滑影响,2023年上半年中国人寿实现总投资收益876.01亿元,同比下滑8%,其半年报对此解释称“2023年上半年,固收利率在年初短暂上行后向下调整,低利率环境没有显著改善,优质资产仍然稀缺;股票市场持续震荡,行业分化明显

固收利率下调、股票市场动荡……负债端的利好因素,已经显而易见成为了资产端的利空因素。

受资产端不振的影响,人身公司在负债端高歌猛进同时,其净利润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三家龙头企业,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不增反减,同比增速分别为-8.0%-1.2%-8.7%,再度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即便是负债端,虽然表面看来在快速增长,其新业务价值率却普遍出现了下滑。

从中国平安2023年中报业绩数据来看,公司2023年上半年实现新业务价值259.60亿元,新业务价值同比大幅增长45.0%,其中代理人渠道同比增长43.0%,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94.3%,一切似乎都欣欣向荣,但其新业务价值率22.8%,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基数重述后(基数重述指使用2022年末的评估假设及方法对20221-6月的新业务价值进行重述),上半年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45.0%新业务价值率同样呈下降状态,下降0.7个百分点。

中国人寿个险板块上半年新业务价值率按首年年化保费计算,其新业务价值率也从2022年前6月的30.4%下降至30.2%;如果是按照首年保费计算,则其新业务价值率从去年上半年的28.5%降至2023年上半年的27.0%

三大上市寿险公司中,只有太保寿险新业务价值率出现了一定的回升。

这意味着部分寿险公司虽然新业务价值快速上涨,但其某种程度上是靠牺牲未来的盈利空间换来的。

多年来,人身险行业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发展怪圈,“降息——狂卖高收益率人身险产品,忧虑利差损——预备调降预定利率、炒停售”逐渐成为常态。行业盈利模式本质上没有发生改变,最为依赖的依然是“利差”,而利差损风险也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高悬于顶。

如今,伴随利率一次又一次的调低,资产端承压愈发严重,负债端是时候考虑“如果利率继续降低,甚至降为0,降为负数,人身险业该怎么办”这一重大命题了。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山东都市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